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境内,距大理市下关13公里,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简称榆城,又名叶榆城、紫禁城、中和镇,位居风光亮丽的苍山脚下,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优美。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大理城的规模壮阔,方围12里,原城墙高7.5米,厚6米,东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门,上有城楼。古城外有条护城河,城内街道都是南北、东西走向,是典型的棋盘式布局。古城的建筑为清一色的青瓦屋面,显得十分的古朴。
城中有一贯穿南北的大街,街边有各种专卖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编等名特产品的店铺和风味十足的白族饮食店。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雅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之说。
据文献记载,它城墙高2丈5尺,厚2丈;东西南北各有一城门,上有城楼,分别叫做:通海、苍山、承恩、安远;城的四角还有角楼,也各有名称:颖川、西平、孔明、长卿。城墙的外墙为砖,上列矩碟,下环城沟。城内市井俨然,布局呈棋盘状,从南到北有5条街,从东到西有8条巷。
大理古城原为白族先民“西洱河蛮”所建的羊苴咩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第六代王异蒙寻迁都羊苴咩城,仿照中央王朝都城长安的格局建造了“六街三市”,方圆达15里,确定为南诏国都。历代南诏王相继不断增建各种宏伟建筑,如崇圣寺三塔的主塔千寻塔便始建于南诏劝丰祐时期(公元824年~公元859年),而两座小塔则直到大理国时期才建成。作为大理古代文化标志的三塔,历经千年风雨剥蚀,30余次强烈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这无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据史籍记载,南诏劝丰祐时期还在城内建有“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的五华楼,作为南诏王接待西南十六国君长的国宾馆,可惜该楼毁于明朝初年的战火,后虽几次重建,而规模已远不如前。大理古城作为南诏、大理国两代王朝的都城,580多年间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据美国学者考证,公元1000年时曾为世界十四大都会之一,直到1253年元世祖灭大理国之后,大理仍为大理路总管府的治所。朝代更迭,古城也几度沧桑,但至今南北的城门依然雄峙,城内的“紫禁城”被清代杜文秀起义军做帅府,以及全城号称“九街十八巷”的棋盘式格局等等,仍不失古代王都的风采,也表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扎下的深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