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这是蒲松龄在《煎饼赋》中对煎饼的描写和赞美。
煎饼是苏北的睢宁、邳州、新沂及山东一些地区的主食,是一般家庭每餐必备的干粮。在旧时农村,女孩长到十三四岁,母亲就开始严格地教其学习烙煎饼。烙煎饼曾是每个家庭主妇的必修课。
煎饼的制作方法起于何年何代难以考证,但“煎饼”一词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东晋王嘉的《拾遗记》,其中有载:“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那时的煎饼与现在的煎饼是否同指一物,不得而知,但在山东泰安市省庄镇东羊楼村发现的一份明代万历年间的“分家契约”上记有“鏊子一盘,煎饼二十三斤……”的字样。鏊子的出现,可以断定最迟在明代万历年间,现在的煎饼制作方法就已经存在了。
我不是土生土长的睢宁人,来到睢宁后,明显觉得不但在鏊子上烙煎饼是个技术活儿,就连吃煎饼都是对从小缺乏锻炼的牙齿和咀嚼肌的一个挑战。幸好,煎饼还有它的衍生食品——菜煎饼。
菜煎饼是睢宁人饭菜合一的经济食品,是一种聪明的做法,也是一种街头的平民小吃。在睢宁的街头、巷口,寻着随风飘来的阵阵菜香,看到三五人围着一个正在忙碌的大嫂,无疑,那肯定是个菜煎饼摊儿。
菜煎饼,在山东的一些地区也有,但制作方法与睢宁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是用油或猪大油将切好的韭菜、豆腐、粉丝等菜料炒熟之后作为馅,均匀地摊在煎饼上,然后折成长方形将两面烙成金黄。“山东版”的菜煎饼虽没吃过,但总觉得,这种做法定不如睢宁这样,将切好的十几种生菜料由食客自己随意搭配烙制的味美可口。
曾有人说,一座城市若没有小吃是件很令人遗憾的事,就像面容姣好的女子,清纯可人却双目失明一样。我想,被人们赞不绝口的煎饼和飘香街头的菜煎饼定会让身在他乡、吃着异乡饭的睢宁人情牵家乡、对故土充满惦念,也让来睢宁的外地人对睢宁这座城市更增添些许感性认识和依依不舍的留恋吧。